中国园林网 - 园林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园林商人 | 企业动态 | 市场动态 | 苗木 | 花卉 | 养护 | 致富经 | 病虫害防治 | 经验交流 | 生物多样性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植物库术语
植物库术语
[全部术语] [植物库] [景观库]

术语内容
白根独活
产地分布: 主产于四川、陕西。 形态特征: 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毛当归、兴安白芷、紫茎独活、牛尾独活、软毛独活以及五加科植物食用楤木等的根及根茎。 生长习性: 山坡
白刺金琥
产地分布: 原产墨西哥中部沙漠地区。 < 形态特征: 仙人掌科金琥属,植株单生或成丛 生长习性: 习性强健,栽培容易。喜肥沃并含 繁殖培育: 播种、嫁接繁殖。 园林用途: 球体浑圆碧绿,刺白色,点缀厅堂
白背叶
形态特征: 小乔木或灌木,高2-3米,小枝,叶柄均被白色密毛。叶互生,宽卵形,长5-10厘米,宽3-9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圆形穗状花序生枝顶,雄花在上,雌花在下。蒴果球形,密生软刺,星状柔毛,白色。种子黑色,近球形。
白背爬藤榕
产地分布: 白背爬藤榕适合生长于低海拔的平原、丘陵地区(600-1200米),在我国主要分布的省份:广东(仁化、阳山、信宜)、广西(兴安、大瑶山)、福建(太宁)、江西(遂川、大庾、井冈山)、浙江、台湾、贵州、四川、云南、西藏。 形态特征: 木质藤状灌木;当年生小枝浅褐色。叶椭圆状披针形,背面浅黄色或灰黄色。榕果球形,直径1-1.2厘米,顶生苞片脐状突起,基生苞片三角卵形,长约2-3毫米;总梗长不超过5毫米。
白苞裸蒴
产地分布: 产于四川万县、南川、宜宾、屏山、内江、峨眉等县及重庆市。生于海拔600-1000米的湿润处。贵州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三白草科植,又名:总苞裸蒴。多年生匍匐草本。茎细弱,长30~50厘米。叶互生,阔卵状肾形,长4~8厘米,宽4~10厘米,全缘,基部心形,叶脉明显;叶柄长2~8厘米,基部扩大抱茎。总状花序,与叶对生;花下具苞片,在花序上部的苞片小形,比子房短,在花序基部的3~4苞片特大,白色,形似总苞;无花被;雄蕊6;子房下位,心皮4,胚珠多数。生于山坡阴处及水沟边。   本种与裸蒴Gymnotheca chinensis Decne.相近似,唯白苞裸蒴的叶基出脉5-?条,背面无透明细腺点。总状花序基部有3-4片白色叶状大苞片、向上则苞片甚小而短于花,可与裸蒴相区别。   另外,吴征镒教授等,在云南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区系研究的初步报告I(见植物分类学报6卷2期223页)中,提出有关裸萌Gymnotheca chinensis Decne.和白苞裸蒴Gymnotheca involucrata Pei的归并间题,“认为两种即在目前已有的证据下,固宜归并,即把Gymnotheca involucrata Pei作为Gymnotheca chinensis Decne,   的一个变种。但最好是在野外实际观察中证明了这一点,然后如此做才更为可靠”。同时,编者在整理鉴定我所所收藏本属(Gymnotheca Decne,)的两种(其中1种无花),均采自峨眉山解脱桥溪边的标本中,其中花序基部3-4片白色大苞片确很显著,显示了Gymnotheca involucrata Phi的特征,但在Gymnotheca chinensis Decne.花序基部的苞片就不显著膨大变为白色,而其余特征与Gymnotheca involucrata Pei无特殊显著的差别,因此可以象昊征锐教授等所怀疑的那样,两者即系一种,只不过采自不同的发育时期,或者Gymnotheca involucrata Phi是Gymnofheca chinensisDecne.的一个地区性变种,其变异的性质刚刚固定下来,而且趋向于这方面的变异还在Gymnotheca chinensis Decne.中继续发生。这些情况,编者虽亦亲赴峨眉山,但由于时间较晚,未能实际观察到,故仍保持两种,暂不合并,待今后继续研究解决。
白哺鸡竹
产地分布: 国内分布:产江苏、浙江,浙江杭州及农村普遍栽培。国外分布:1907年从浙江余杭县塘栖引入美国。模式标本采自美国。 形态特征: 竿高6—10米,粗4—6厘米,幼竿逐渐被少量白粉,老竿灰绿色,常有淡黄色或橙红色的隐约细条纹和斑块;最长节间约为25厘米,壁厚约5毫米;竿环甚隆起,高于箨环。箨鞘质薄,背面淡黄色或乳白色,微带绿色或上部略带紫红色,有时有紫色纵脉纹,有稀疏的褐色至淡褐色小斑点和向下的刺毛,边缘绿褐色;箨耳卵状至镰形,绿色或绿带紫色,生长继毛;箨舌拱形,淡紫褐色,边缘生短纤毛;箨片带状,皱曲,外翻,紫绿色,边缘淡绿黄色。末级小枝具2或3叶;叶耳及继毛易脱落;叶舌显著伸出;叶片长9—14厘米,宽1.5—2.5厘米,下表面被毛,基部之毛尤密。笋期4月下旬。
巴东豪猪刺
产地分布: 产于湖北、四川、贵州、湖南、广西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高1-3米。老枝黄褐色或灰褐色,幼枝淡黄色,具条棱和稀疏黑色疣点;茎刺粗壮,三分叉,腹面具槽,与枝同色,长1-4厘米。叶革质,椭圆形,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3-10厘米,宽1-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中脉凹陷,侧脉微显,背面淡绿色,中脉隆起,侧脉微隆起或不显,两面网脉不显,不被白粉,叶缘平展,每边具10-20刺齿;叶柄长1-4毫米。 花10-25朵簇生;花梗长8-15毫米;花黄色;小苞片卵形,长约2.5毫米,宽约1.5毫米,先端急尖;萼片2轮,外萼片卵形,长约5毫米,宽约3毫米,先端急尖,内萼片长圆状椭圆形,长约7毫米,宽约4毫米,先端圆钝;花瓣长圆状椭圆形,长约6毫米,宽约3毫米,先端缺裂,基部缢缩呈爪,具2枚长圆形腺体;胚珠单生。浆果长圆形,蓝黑色,长7-8毫米,直径3.5-4毫米,顶端具明显宿存花柱,被白粉。花期3月,果期5-11月。
凹头苋
产地分布: 除内蒙古、宁夏、青海、西藏外,全国广泛分布国外分布:分布于日本、欧洲、非洲北部及南美。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全体无毛;茎伏卧而上升,从基部分枝,淡 绿色或紫红色。叶片卵形或菱状卵形,长1.5-4.5厘米,宽1-3厘米,顶端凹缺,有1芒尖,或微小不显,基部宽楔形,全缘或稍呈波状;叶柄长1-3.5厘米。花成腋生花簇,直至下部叶的腋部,生在茎端和枝端者成直立穗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苞片及小苞片矩圆形,长不及1毫米;花被片矩圆形或披针形,长1.2-1.5毫米,淡绿色,顶端急尖,边缘内曲,背部有1隆起中脉;雄蕊比花被片稍短;柱头3或2,果熟时脱落。胞果扁卵形,长3毫米,不裂,微皱缩而近平滑,超出宿存花被片。种子环形,直径约12毫米,黑色至黑褐色,边缘具环状边。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长习性: 生在田野、人家附近的杂草地上
矮小蓝钟花
产地分布: 产西藏(亚东、帕里)和云南(师宗) 形态特征: 此变种茎短而平卧;叶在茎上密生,叶片长不逾5毫米,宽约1.5毫米。 生长习性: 生于海拔3700-4500米的高山草地或河滩中。
矮酸脚杆
产地分布: 产屏边、麻栗坡、西畴 形态特征: 小灌木,高15—100厘米,通常附生于树上,分枝多,具匍匐茎;茎弯曲上升,无毛,幼时具明显的狭翅,以后翅脱落,茎皮本栓化.具皱纹。叶片坚纸质或近革质,倒卵形至椭圆形,顶端钝、近圆形或微凹,基部楔形,长2—3.5(-5)厘米,宽1.1-1.5(-2.8)厘米,通常中部以上具疏细锯齿,下半部全缘,离基3出脉,两面无毛,叶面仅中脉明显,下凹,背面被细秕糠,脉隆起;叶柄长1—4毫米,无毛。聚伞花序,顶生或生于分枝顶端,有花1或3朵,总花梗长约5毫米,四棱形;苞片和小苞片小,广卵形,具缘毛,小苞片2,紧贴萼基部;花梗短,长约1毫米;花萼长漏斗形,长约6毫米,具小突起,裂片浅波状,长约2毫米,顶端钝或锐尖;花瓣粉红色。倒卵形,顶端几平截,长约1.1厘米,上部微偏斜;雄蕊等长,花丝长约5毫米;花药长约4毫米,基部具钻形小突起,药隔微膨大,基部下延成钻形短距;子房陀螺形,顶端平截,无冠。浆果坛形,长约1厘米,直径约7毫米,具小突起。花期约6月,果期约11月。
矮水竹叶
产地分布: 产台湾、福建(厦门)、广东(恩平)、海南(万宁、澄迈、儋县、昌城和崖县)和云南(镇康)。斯里兰卡、印度至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太平洋岛屿(萨摩亚)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披散、匍匐或直立草本;茎被一列柔毛,下部生根。叶全部茎生,披针形或狭长圆形,长1—3.5厘米,宽5—10毫米,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心形或耳状,无毛或稀有缘毛。圆锥花序通常顶生,有时兼有腋生;苞片卵形,抱茎,长1—2毫米,宿存;花梗长3—6毫米,果期长5—10毫米;萼片长圆形,长3—4毫米,宽约1.5毫米,宿存,无毛,有褐色斑点;花瓣蓝色,有时近红色,阔长圆形;发育雄蕊3枚,退化雄蕊3枚,花丝被毛或无毛;子房卵圆形,无毛,长约1.5—2毫米,花柱线形,比子房长。蒴果短,长圆形,具三棱,长3—4毫米,每室有种子3—7颗,排成一列;种子有极小的疣状凸起。 果期8月。
矮生延胡索
产地分布: 产黑龙江和东北东南部。生落叶林下。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4-)10-20厘米,近直立或匍匐。块茎圆球形,直径1-2厘米。茎基部以上具1鳞片,腋内常发出1-3枝,通常具2叶,叶与茎常呈叉分状,有时具腋生小叶。叶(1-)二回三出,叶片多少苍白色,有时具白点,小叶全缘至分裂,裂片倒卵形,稀较狭长,全缘或多少具圆齿。总状花序具(1-)4-10(-15)花,密集。苞片扇形或倒卵形,具齿或栉裂状分裂,稀全缘,约与花梗等长或稍短。花梗花期长4-14毫米,果期长10-15毫米,直。花蓝色,有时具紫色色调,内花瓣淡白色。外花瓣宽展,边缘全缘,顶端微凹。上花瓣长2-2.6厘米,瓣片近直立;距圆筒形,直或稍上弯,长(9-)11-14毫米;蜜腺体贯穿距长的(1/2-)2/3,末端膝曲,渐尖。下花瓣直,稍向前伸出,有时中部稍囊状膨大。内花瓣长8-12毫米,鸡冠状突起圆或近三角形,不或稍出顶端。蒴果纺锤形,包括短喙在内长15-22毫米,宽3-4毫米,具4-6种子,2列。
矮生嵩草
产地分布: 分布于我国的河北,甘肃、青海,四川、新疆、西藏,原苏联也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密丛生。秆高3—15cm,有钝棱,基部具褐色呈纤维状分裂的枯叶鞘。叶短于或等长于秆,宽1—2mm,基部对折。花序为简单序状,椭圆形,长6—15mm;支小穗4—10,顶生的雄性,侧生的雄雌顺序,基部雌花的上部具2—5朵雄花,鳞片褐色,宽卵形或卵状椭圆形,中间绿色,具3脉,长3—4.8mms先出叶短圆形或椭圆形,长4—5.5mm,2脊微粗糙,边缘在腹而基部愈合。小坚果矩圆形或倒卵状矩圆形,双凸状、平凸状或扁三棱形,长约3mm,具短喙,柱头。 生长习性: 矮生嵩草为寒中生根茎一疏丛型牧草,高寒草甸的建群种及亚高山草甸的伴生种。适宜冷凉湿润的山地气候。分布于森林带海拔2000—5000m的中山至高山带。年平均气温在0—-5℃,≥0℃的积温1400℃左右,青草期50天左右。土壤为亚高山草甸土至高山草甸土。新疆天山北坡西部的伊犁至温泉山地区,常与黑花苔草(Carexmelanantha)、嵩草(K.Stenocarpa)、珠芽蓼(Polygonumviviparum)、高山早熟禾(Poaalpina)、穗状寒生羊茅(Festucaovinasubsp.Sphagnicola)、天山羽衣草(Alchemillatianschanica)、山地糙苏(Phlomisoreophila)、蓝苞葱(Alliumatrosanguineum)等多补寒中生小丛禾草,小莎草及小杂类草分别组成矮生嵩草+线叶嵩苹+珠芽蓼、黑花苔草+矮生嵩草+珠芽蓼、细果苔草+矮生嵩草十杂类草高寒草甸草地,草层高度10—40cm,植被盖度50—90%,每公顷产鲜草1500—4650kg。这类草地毒草少,草质好,水源丰富,是优良的夏季牧场。矮生嵩草具有发达的短根茎,分蘖力强。水分充足,较多的分蘖发育成生殖枝,干旱时则形成营养枝。据在伊犁地区调查,干旱时,双子叶植物锐减,而矮生嵩草的参与度却有上升的趋势,只是生长势降低.表现了抗早的特性,同时,也证明它是草地植被中稳定的组成成分。在新疆;生嵩草5月中旬返青,6月下旬抽穗,7月上中旬开花,下旬结实,9月下旬枯黄。在青藏高原的高山草甸,5月上、中旬返青,7月下旬至8月初抽穗开花,8月中,下旬结实,9月上、中旬枯黄,生育期100—120天。
矮生百慕大
产地分布: 广布于温带地区。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各地均有野生,新疆的伊犁、喀什、和田也有分布,多生于村庄附近、道旁、荒地山坡,欧洲和非洲也有广泛分布。 形态特征: 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近年人工培育的杂交草种。矮生百慕大叶丛密集,植株低矮,叶色嫩绿而细弱。 生长习性: 耐寒、耐旱、病虫害少,生长缓慢,耐频繁的刈割、践踏后易于复苏,绿色观赏期为280天。现常作单纯草坪(即由一种草本植物组成的草坪),或与黑麦草混合栽培。 繁殖培育: 即用非洲狗牙根与普通狗牙根杂交后,在子一代的杂交分离选出来的。
矮箬竹
产地分布: 产四川江北、永川等县。模式标本采自江北县磐溪。 形态特征: 竿高30厘米左右,直径2毫米;下部节间长1—5厘米。箨鞘长2—4.5厘米,有纵肋,无毛;箨耳无;箨舌截形,质坚,高约0.3毫米,边缘无毛。小枝有2—4叶;叶鞘重叠包裹,上部近边缘处有棕色伏贴毛,边缘有淡棕色纤毛;叶耳无;叶舌截形,高约0.5毫米,边缘有流苏状棕色长继毛;叶柄长1—4毫米;叶片革质兼纸质,披针形,长6.5-15厘米,宽9-17毫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无毛或幼时于下表面被微毛,次脉4—6对,小横脉长方形,叶缘上部具小锯齿,下部的近平滑。花枝通常单生于竿下部节上,(连花序在内)共长20-—25厘米,但仅具2节,其节间达9厘米,被长达2.5-5厘米不具叶片的叶鞘所包围,节处生柔毛;圆锥花序较简单,或为总状花序,长8—11厘米,有小穗4—8枚,花序主轴和分枝有淡棕色短柔毛;小穗柄微扁,直立或上举,长约2毫米;小穗含小花4—11朵,长2—6厘米,宽3—5毫米,淡棕色或深棕色;小穗油节间长4—5.3毫米,近小花一面扁平,边缘有淡棕色纤毛;颖3或4片,厚膜质,上部被微毛,第一颖4—5毫米,3—5脉,第二颖长5.5—6毫米,7脉,第三或第四颖长7—8毫米;外稃革质兼纸质,卵状披针形,长7—10毫米,先端具芒状尖头,11脉,基盘约0.5毫米,密被灰色柔毛,毛长0.8毫米;内稃长8—9毫米或等长于外稃,披针形,具2脊,脊缘有微毛,脊的顶端具小刺毛,下部微粗糙,余处则平滑;鳞被红棕色,长圆状披针形,或侧方2片半卵圆形,长约3毫米,下部具脉纹,上部具纤毛;花药黑色或紫色,长5—6毫米;柱头灰白或乳白色,长约3毫米,羽毛状。果实未见。花期2月,笋期不详。 生长习性: 生于山边岩石裂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