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 园林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园林商人 | 企业动态 | 市场动态 | 苗木 | 花卉 | 养护 | 致富经 | 病虫害防治 | 经验交流 | 生物多样性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植物库术语
植物库术语
[全部术语] [植物库] [景观库]

术语内容
百越凤尾蕨
产地分布: 国内分布: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南部 形态特征: 侧生羽片阔披针形,长16-22厘米,中部宽4-6厘米,羽片中部的裂片长2-3.5厘米,宽(5)6-8毫米。 生长习性: 生山谷林下,海拔300-700米。
百花山柴胡
产地分布: 产我国北部,吉林、河北、山西等省。模式标本采自北京百花山。 形态特征: 本变型与原种不同之处,在于茎上部分枝向两侧均匀开展,不呈“之”字形分枝;小总苞片4—5,椭圆状披针形,通常超过花期小伞形花序而略长于果柄;伞辐通常8条,有时5—14条。 生长习性: 生长于海拔200—2500米的山坡草地、阴坡林下、林缘路旁及河谷地带。
白玉凤尾蕨
产地分布: 白玉凤尾蕨原产我国华南、西南地区,北方地区有零星栽培。 形态特征: 大叶凤尾蕨的变种,是一种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小型陆生蕨。株高20~50厘米,具有短小而匍匐的根状茎,一回奇数羽状复叶,丛生,长15~40厘米。每羽叶有小叶5~7片,叶片宽阔,中间有一纵向的白斑条,十分醒目。 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环境,不甚耐旱,喜明亮散射光,也较耐阴,忌强光直射,以疏松、透气的微酸性中性土壤为宜。 繁殖培育: 白玉凤尾蕨的繁殖可用播种、分株、组织培养等方法,常用分株法。分株一般于春、秋季进行,以5~6月最适,因梅雨期间空气湿度大,生长恢复快。用孢子播种繁殖时,将成熟孢子均匀撒播在消毒的砖屑基质上,然后连盆浸入浅水中,利用渗透作用使盆土充分湿润,上盖玻璃,并置于庇荫处,保持20~25℃,30~40天长出孢子体,60天左右长出孢子叶。组织培养可利用孢子等为外植体进行。孢子播种采用的培养基为1/2MS+0.1mg/L 6-BA+0.1mg/L NAA;继代培养基为1/2MS+0.5mg/L BA+1.0mg/L IAA;诱导生根的培养基为1/2MS+0.5~1.0mg/L IBA。
白芨
产地分布: 原产我国长江流域各省,分布于山谷林下阴湿处。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株高30-60cm,假鳞茎呈扁球形,黄白色,叶3-6片,广披针形,基部鞘状抱茎而生,平行脉突起使叶片形成皱褶。总状花序,着花3-7朵,花被片6,不整齐,花淡紫红色,花期4-5月。蒴果圆柱形。 生长习性: 喜凉爽气候及腐殖质丰富而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半阳地也可栽培,但干旱、高温,会使叶片枯萎黄。3月下旬萌芽,霜后地上枝叶枯萎。
白龙藁本
产地分布: 产云南西北部(德钦)。生长于海拔3300米的山坡草地。模式标本采自德钦白龙镇。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5—25厘米。根颈粗,密被细而短的枯萎叶鞘;根圆锥形,下端有时分叉,近木质化,外皮褐色。茎多数,基部和中部均有分枝,圆柱形,髓部充实,条纹突起略呈棱状,基部近无毛,上部有鳞片状毛。基生叶具柄,叶柄长2—5厘米,基部有宽阔长卵形的叶鞘,外面被极短毛;叶片轮廓卵形,长3—5厘米,宽2—4.5厘米,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线形,长3—10毫米,宽0.5—1毫米,先端有小尖头,两面无毛;茎生叶无柄,仅有宽阔叶鞘,叶末回裂片与基生叶相同。复伞形花序多数,顶生和侧生,生于枝条顶端的伞形花序较大,直径可达7厘米,侧生者较小,直径1—3厘米;无总苞片,伞辐20—35,不等长,长1—4.5厘米,纤细,基部稍粗,有短毛;每小伞形花序有花15—25;小总苞片7—12,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全缘,长5—7毫米,与花柄等长或稍长,花柄粗短,有短毛;萼齿细小,不显著;花瓣白色,倒卵形,顶端凹陷,小舌片内曲。幼果长圆形,无毛,成熟果实未见。花果期8—9月。
白蔹
产地分布: 国内分布:产辽宁、吉林、河北、山西、陕西、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国外分布:日本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质藤本,根块状,数个聚生,深棕色。幼枝光滑,有细条纹,带淡紫色,卷须与叶对生。掌状复叶互生,小叶3-5片,一部分羽状分裂,一部分羽状缺刻,裂片卵形到披针形,中间裂片最长,两侧的较小,常不分裂,叶轴有阔翅,裂片基部有关节,两面无毛;叶柄较叶片短。聚伞花序与叶对生,花序梗长3-8厘米,细长,缠绕;花小,黄绿色;花萼5浅裂;花瓣、雄蕊各5;花盘边缘稍分裂。果球形或肾菜,白色或蓝色,有针孔状凹点。花期6月,果期9-10月。 生长习性: 海拔:100-900 生境:山坡林下或灌木丛中
白腊树
产地分布: 我国南北名地都有分布。 形态特征: 欧洲白腊的变种,生长迅速,枝条黄色,叶初期黄绿色,后变为金黄色。落叶乔木。奇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通常5-7枚。椭圆花序顶生及侧生,下垂,夏季开花。翅果扁平,披针形。 生长习性: 喜湿润,多分布于山洞溪流旁,生长快。 繁殖培育: 播种扦插均可。
广玉兰
地分布: 我国长江流域以南。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16m;树皮暗灰色,不裂;小枝、叶下面、叶柄密被褐色短绒毛。单叶,互生,厚革质,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先端钝圆,上面深绿而有光泽,下面锈褐色,叶缘略反卷;花白色,芳香,径15-20cm,花被片12,厚肉质,倒卵形。花期5-6月,果期10月。 生长习性: 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及肥沃土壤,对多种有毒气体及烟尘抗性强,很少有病害。树形高大,树姿雄伟壮丽,枝叶浓密,叶大质厚而有光泽,花大而芳香,初夏开放。
高节竹
产地分布: 产浙江 形态特征: 乔木状竹 生长习性: 多植于平地的家前屋后
钙岩肋毛蕨
产地分布: 特产贵州(独山)。 形态特征: 植株高仅约15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粗约5毫米,顶部密被鳞片;鳞片狭披针形,长3~4毫米,先端纤维状而稍卷曲,全缘,薄膜质,平直,淡棕色。叶簇生;叶柄长8~10厘米,纤细,基部仅粗约1毫米,基部褐棕色,向上灰禾秆色,上面有浅沟,密被与根状茎上同样而较小的鳞片并于近顶部混生有关节的淡黄色毛;叶片三角形,长8~10厘米,基部宽6~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截形,三回羽裂;羽片6~8对,下部1~2对对生,向上的近互生,间隔2~3毫米,近平展,下部两对有短柄,向上的无柄,基部最大的一对羽片长三角形,长3.5~4厘米,基部宽约2.5厘米,短尖头,基部截形,下部有两对分离的小羽片,第二对羽片椭圆披针形,长2.5~3厘米,基部宽约1.5厘米,短尖头,基部圆截形,深羽裂;基部羽片的小羽片2~3对,互生,稍斜向上,基部一对有短柄,向上部的无柄,基部下侧一小羽片较大,长圆披针形,长1.2~1.5厘米,基部宽7~8毫米,短尖头,基部圆截形,深羽裂,第二对以上小羽片两侧浅羽裂至近全缘;裂片4~5对,斜向上,彼此接近,长圆形,长3~4毫米,基部宽2.5~3毫米,钝头,全缘。叶脉羽状,小脉3~4对,单一,斜向上,两面均可见。叶草质,干后淡褐色,两面近光滑;叶轴及羽轴两面均密被有关节的淡棕色毛,下面疏被与叶柄上同样而较小的鳞片;小羽轴两面均密被有关节的淡棕色毛。孢子囊群小,圆形,每裂片有1~2对,生于小脉中部以上,稍近叶缘;囊群盖未见。
甘肃山麦冬
产地分布: 国内分布:产甘肃和四川(西北部) 形态特征: 根较多而细;根状茎很短,具地下走茎。叶基生成丛,长15-25厘米,宽1-1.5毫米,具3条脉,边缘具疏锯齿且向背面卷,基部无膜质的鞘。花葶长约25厘米;总状花序长约5.5厘米,具10几朵花;,花通常单生,少数2朵簇生于苞片腋内;苞片刚毛状,干膜质,最下面的长约2.5毫米 ;花梗长5-6毫米,关节位于近顶端;花被片矩圆状披针形,长约5毫米,先端急尖,淡紫色;花丝细,长约2毫米;花药卵状椭圆形,长约1毫米;子房近球形;花柱细,长约2.8毫米,柱头稍膨大,微三裂。花期6月。
甘肃马先蒿
产地分布: 国内分布:甘肃西南部、青海、四川西部,西至西藏昌都专区东部 形态特征: 一年或两年生草本,干时不变黑,体多毛,高可达40厘米以上。根垂直向下,不变粗,或在极偶然的情况下多少变粗而肉质,有时有纺锤形分枝,有少数横展侧根。茎常多条自基部发出,中空,多少方形,草质,径达3.5毫米,有4条成行之毛。叶基出者常长久宿存,有长柄达25毫米,有密毛,茎叶柄较短,4枚较生,叶片长圆形,锐头,长达3厘米,宽14毫米,偶有卵形而宽达20毫米以上者,羽状全裂,裂片约10对,披针形,长者达14厘米,羽状深裂,小裂片具少数锯齿,齿常有胼胝而反卷。花序长者达25厘米或更多,花轮极多而均疏距,多者达20余轮,仅顶端者较密;苞片下部者叶状,余者亚掌状3裂而有锯齿;萼下有短梗,膨大而为亚球形,前方不裂,膜质,主脉明显,有5齿,齿不等,三角形而有锯齿;花冠长约15毫米,其管在基部以上向前膝曲,再由于花梗与萼的向前倾弯,故全部花冠几置于地平的位置上,其长为萼的两倍,向上渐扩大,至下唇的水平上宽达3-4毫米,下唇长于盔,裂片圆形,中裂较小,基部狭缩,其两侧与侧裂所组成之缺刻清晰可见,盔长约6毫米,多少镰状弓曲,基部仅稍宽于其他部分,中下部有一最狭部分,额高凸,常有具波状齿的鸡冠状凸起,端的下缘尖锐但无凸出的小尖;花丝1对有毛;柱头略伸出。蒴果斜卵形,略自萼中伸出,长锐尖头。花期6-8月。 生长习性: 生于海拔1,825-4,000米草坡和有石砾处,而田埂旁尤多。
甘肃假钻毛蕨
产地分布: 国内分布:特产甘肃东南部(文县)。 形态特征: 植株高20-4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粗约5毫米,密被鳞片;鳞片卵状披针形,长达8毫米,渐尖头,膜质,棕色。叶疏生,相距约1厘米;叶柄淡禾秆色,长6-8厘米,粗约1.5毫米,基部以上光滑;叶片披针形,长22-28厘米,宽10-15厘米,渐尖头,三回深羽裂;羽片约10对,互生,斜展,接近,下部的有短柄(长约3毫米),上部的近无柄,基部一对羽片略较大,长7-10厘米,基部宽3-5厘米,阔披针形,渐尖头,基部圆形,二回羽裂;一回小羽片约10对,斜展,基部一对略较大,长2-2.5厘米,宽8-10毫米,披针形,渐尖头,基部不对称,上侧截形并与羽轴并行,下侧楔形,基部以宽翅下延于羽轴,羽状深裂几达羽轴;末回小羽片(或裂片)约10对,斜上,接近,镰刀状线形,尖头,基部上侧一片较大,其余向上逐渐缩短,全缘或上侧下部有少数锯齿。叶脉明显,在下部裂片上为羽状,在上部裂片者单一。叶草质,干后淡绿色,两面被疏毛,羽轴和小羽轴上的较密,叶轴和羽轴下面疏被卵形的棕色鳞片。孢子囊群小,每裂片1枚,接近基部,着生于短小脉的顶端(长小脉达裂片顶端);囊群盖小,肾形,膜质,基部着生,最后脱落。
甘青剪股颖
产地分布: 分布于我国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北部及西藏部分地区。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株高30—50厘米。须根,根状茎细弱。秆直立,有时基部膝曲,具2节,直径1—2毫米。叶片条形,长2—8(12)厘米,宽1.5—3毫米,扁平,先端渐尖,两边及边缘粗糙,叶鞘上部稍疏松、光滑,基部质地较薄,老化后碎裂成纤维状;叶舌膜质,长2毫米,圆锥花序紧缩,每节具3—6个直立分枝,小穗长3—4毫米,古铜色或暗紫色,小穗柄长0.7—2毫米,第一颖较第二颖长0.1—0.2毫米;外稃长2—2.5毫米,具5脉,先端饨或有细齿,无芒,内稃长约0.5毫米。 生长习性: 在海拔1800—3700米的青藏高原上生长良好,主要生长在森林草原带的平滩、沟谷及阴坡地。
甘南小檗
产地分布: 产于甘肃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约1.5米。枝圆柱形,紫黑色,无毛,散生黑色庆点;茎刺单一,长1-2厘米,与枝同色,腹面具槽。叶纸质,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8-20毫米,宽4-10毫米,先端圆钝,基部楔形,上面绿色,中脉和侧脉微隆起,网脉不显,背面淡绿色,无毛,不被白粉,中脉和侧脉明显隆起,网脉微显,叶缘平展,全缘;近无柄。伞形状总状花序具3-7朵花,长3-4厘米,包括总梗长1-1.6厘米,无毛;花梗长约1厘米,无毛;花黄色;萼片2轮,外萼片椭圆形,长3.8-4毫米,宽2-2.1毫米,内萼片阔椭圆形,长4-4.2毫米,宽3-3.2毫米;花瓣椭圆形,长5-5.5毫米,宽3-3.4毫米,先端全缘,基部楔形,具2枚分离椭圆状腺体;雄蕊长约3毫米,药隔不延伸,先端近截形;胚珠3枚,具短柄。果未见。花期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