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术语] [植物库] [景观库]
术语内容
- 白钟花
- 产地分布: 产四川(西昌、昭觉)和云南东北部。 形态特征: 茎数条并生,直立或上升,不分枝,长8-12厘米,生白色开展柔毛。叶互生,密集,唯花下4或5枚聚集呈轮生状,几无柄;叶片卵状披针形或卵圆形,自茎下部而上逐渐变大,长7-17毫米,宽3-5毫米,两面中脉疏生柔毛,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边缘反卷,全缘或波状。花单生于茎顶端,花梗长2-3厘米,无毛;花萼筒状,筒长约11毫米,无毛,花期后下部膨大,裂片三角形,先端渐尖,长宽均约2.5毫米,外面无毛或仅有少数几根毛,内面被柔毛;花冠筒状钟形,白色,长略大于花萼长的2倍,外面无毛,内面喉部密生柔毛,裂片倒卵状矩圆形,约与冠筒等长;子房花期约与花萼等长,花柱伸达花冠喉部,柱头5裂,裂片带状,反折。蒴果成熟时远超出花萼。种子矩圆状,长约1.8毫米。花期7-8月。
- 白芷
- 产地分布: 国内分布:产我国东北及华北地区。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 生长习性: 常生长于林下,林缘,溪旁、灌丛及山谷草地
- 白玉兔
- 产地分布: 原产墨西哥。 形态特征: 大型圆筒形球,有群生性。肌体有白色乳汁。体绿色,质硬。球体密生白色短刺,每个刺座有中刺1枚,刺白色,先端黄色呈瘦针状,另有18-20枚的白色周围刺。花桃红色。 生长习性: 性强健。喜阳光。栽培环境宜稍干燥。
- 白玉凤尾蕨
- 产地分布: 白玉凤尾蕨原产我国华南、西南地区,北方地区有零星栽培。 形态特征: 大叶凤尾蕨的变种,是一种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小型陆生蕨。株高20~50厘米,具有短小而匍匐的根状茎,一回奇数羽状复叶,丛生,长15~40厘米。每羽叶有小叶5~7片,叶片宽阔,中间有一纵向的白斑条,十分醒目。 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环境,不甚耐旱,喜明亮散射光,也较耐阴,忌强光直射,以疏松、透气的微酸性中性土壤为宜。 繁殖培育: 白玉凤尾蕨的繁殖可用播种、分株、组织培养等方法,常用分株法。分株一般于春、秋季进行,以5~6月最适,因梅雨期间空气湿度大,生长恢复快。用孢子播种繁殖时,将成熟孢子均匀撒播在消毒的砖屑基质上,然后连盆浸入浅水中,利用渗透作用使盆土充分湿润,上盖玻璃,并置于庇荫处,保持20~25℃,30~40天长出孢子体,60天左右长出孢子叶。组织培养可利用孢子等为外植体进行。孢子播种采用的培养基为1/2MS+0.1mg/L 6-BA+0.1mg/L NAA;继代培养基为1/2MS+0.5mg/L BA+1.0mg/L IAA;诱导生根的培养基为1/2MS+0.5~1.0mg/L IBA。
- 白羽凤尾蕨
- 产地分布: 国内分布:海南国外分布:印度北部、中南半岛、马来半岛 形态特征: 羽片中央沿主脉两侧各有1条纵行的灰白色带。 生长习性: 生林下,海拔300米。
- 白腊
- 产地分布: 江苏大丰林业基地(白腊树实验区),山东滨州(白腊大规格生产基地),河南(白腊繁育基地)原来北自我国东北中南部,经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南达广东、广西,东南至福建,西至甘肃均有分布。现在江苏大丰林业基地已经大量人工培养,喜湿润,多分布于山洞溪流旁,生长快。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树冠卵圆形,树皮黄褐色。小枝光滑无毛。奇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5--9枚,通常7枚,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10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狭,不对称,缘有齿及波状齿,表面无毛,背面沿脉有短柔毛。圆锥花序恻生或顶生于当年生枝上,大而疏松;椭圆花序顶生及侧生,下垂,夏季开花。花萼钟状;无花瓣。翅果倒披针形,长3--4厘米。花期3--5月;果10月成熟。翅果扁平,披针形。
- 白鹃梅
- 产地分布: 原产中国华中及华东地区,沿黄河、淮河及长江流域均有分布。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株高约5m,枝褐色,稍具角棱。单叶互生,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总状花序顶生,着白花6-12朵。花径2.5-3.5cm。 生长习性: 喜光,稍耐阴。喜肥沃湿润土壤,也能耐干旱瘠薄。抗寒力亦强。花期4月。 繁殖培育: 播种或扦插法繁殖。于9月采种,翌年3月播种。扦插多用休眠枝,于早春萌芽前进行。
- 白节簕竹
- 产地分布: 产广东,香港偶有栽培。 形态特征: 本变种的特征为竿下部各节在箨环上下方均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 生长习性: 常生于村落附近。
- 白尖桧叶金发藓
- 形态特征: 植物体稀疏丛生,直立,仅在基部有少数的褐色假根,渐上叶变大,密生。叶片潮湿时伸展直立,干燥时卷曲,宽披针形,渐尖,基部鞘状;叶缘宽,内卷,全缘平滑,膜质状;中肋达于叶片先端,突出成褐色毛尖,具齿;叶片近叶缘部分细胞单层,横宽长方形,无色透明,细胞壁特殊加厚;近边缘狭长形。栉片30-50条,位于叶片中央栉片高3-7个细胞,近边缘高4个细胞,侧面观成城墙垛口形,横切面顶端细胞成并形乳头状
- 白芨
- 产地分布: 原产我国长江流域各省,分布于山谷林下阴湿处。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株高30-60cm,假鳞茎呈扁球形,黄白色,叶3-6片,广披针形,基部鞘状抱茎而生,平行脉突起使叶片形成皱褶。总状花序,着花3-7朵,花被片6,不整齐,花淡紫红色,花期4-5月。蒴果圆柱形。 生长习性: 喜凉爽气候及腐殖质丰富而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半阳地也可栽培,但干旱、高温,会使叶片枯萎黄。3月下旬萌芽,霜后地上枝叶枯萎。
- 白桦
- 产地分布: 产生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华山的山西、湖南、河北,西北的内蒙古、宁夏、陕西、青海、西藏、西南的四川、云南西北部。在平原及低海拨地区生长不良。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30m胸径50m。树冠卵圆形。树皮白色;纸质分层剥落。小枝红褐色,外有白色蜡层。叶三角状卵形、菱状三角形、三角形,先端尾尖或渐尖,基部平截或宽楔形,侧脉5~8对,背面疏生油腺点,无毛或脉腋有毛,叶缘重锯齿。果序下垂单生、贺术形;坚果小,果翅宽。 生长习性: 喜光,不耐荫。耐严寒。对土壤适应性强,喜酸性土,沼泽地、干燥阳坡及湿润阴坡都能生长。深根性、耐瘠薄,常与红松、落叶松、山杨、蒙古柢混生或成纯林。开然更新良好,生长较快,萌芽强,寿命较短。
- 白龙藁本
- 产地分布: 产云南西北部(德钦)。生长于海拔3300米的山坡草地。模式标本采自德钦白龙镇。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5—25厘米。根颈粗,密被细而短的枯萎叶鞘;根圆锥形,下端有时分叉,近木质化,外皮褐色。茎多数,基部和中部均有分枝,圆柱形,髓部充实,条纹突起略呈棱状,基部近无毛,上部有鳞片状毛。基生叶具柄,叶柄长2—5厘米,基部有宽阔长卵形的叶鞘,外面被极短毛;叶片轮廓卵形,长3—5厘米,宽2—4.5厘米,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线形,长3—10毫米,宽0.5—1毫米,先端有小尖头,两面无毛;茎生叶无柄,仅有宽阔叶鞘,叶末回裂片与基生叶相同。复伞形花序多数,顶生和侧生,生于枝条顶端的伞形花序较大,直径可达7厘米,侧生者较小,直径1—3厘米;无总苞片,伞辐20—35,不等长,长1—4.5厘米,纤细,基部稍粗,有短毛;每小伞形花序有花15—25;小总苞片7—12,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全缘,长5—7毫米,与花柄等长或稍长,花柄粗短,有短毛;萼齿细小,不显著;花瓣白色,倒卵形,顶端凹陷,小舌片内曲。幼果长圆形,无毛,成熟果实未见。花果期8—9月。
- 白鳞莎草
- 产地分布: 国内分布:产于江苏、河北、山西等省;生长在空旷的地方。国外分布:分布于朝鲜、日本。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 生长习性: 旷野、路旁、水塘边
- 白蔹
- 产地分布: 国内分布:产辽宁、吉林、河北、山西、陕西、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国外分布:日本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质藤本,根块状,数个聚生,深棕色。幼枝光滑,有细条纹,带淡紫色,卷须与叶对生。掌状复叶互生,小叶3-5片,一部分羽状分裂,一部分羽状缺刻,裂片卵形到披针形,中间裂片最长,两侧的较小,常不分裂,叶轴有阔翅,裂片基部有关节,两面无毛;叶柄较叶片短。聚伞花序与叶对生,花序梗长3-8厘米,细长,缠绕;花小,黄绿色;花萼5浅裂;花瓣、雄蕊各5;花盘边缘稍分裂。果球形或肾菜,白色或蓝色,有针孔状凹点。花期6月,果期9-10月。 生长习性: 海拔:100-900 生境:山坡林下或灌木丛中
- 白梨
- 产地分布: 原产于我国中产,栽培遍及华北、东北南部、西北及江苏北部、四川等地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5~8m。小枝粗壮,幼时有毛叶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11cm,有刺芒状尖锯齿,齿端微向内曲,幼时有毛,后变光滑。花白色。果卵形或近球形、黄色或黄白色。花期4月,果熟8~9月 生长习性: 喜光,喜干冷气候,耐寒,对土壤要求 不严,耐干旱瘠薄,花期忌寒冷和阴雨 繁殖培育: 嫁接繁殖为主,砧木常用杜梨。作为果树栽培技术要求较高,有很多著名的品种,如:河北的“鸭梨”、山东莱阳的“茌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