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5月26日讯(通讯员 薛榕)初夏时节,火红的凤凰花绽放枝头。与这般美景一样绚烂的,是厦门随处可见的文明之花:在山海健康步道、厦门园博苑等公园景区,文明游览蔚然成风;在居民小区、公共场所等,人们自觉把垃圾分好类,投放到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内;在街头巷尾,环卫、市政、绿化等一线工人,顶着烈日,用汗水浇灌城市之美……
文明是厦门城市精神的底色。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厦门市市政园林局系统干部职工充分发挥建设高颜值城市“主力军”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排头兵”的作用,坚持内外兼修--内炼全国文明单位创建内功,外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品质形象。在创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的工作中,市市政园林局荣获突出贡献单位表彰,同时获得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当前,市市政园林局系统正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按照全市精神文明建设表彰暨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动员部署会议的要求,扎实推进新一轮文明创建工作,为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先锋红
坚守创建为民初心 党员当先锋做表率
今年“五一”起,国家重点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厦门园博苑正式免费对社会公众开放。这是市委市政府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特区建设成果而实施的惠民措施。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如何把好事办好,让市民游客既玩得开心,又玩得放心?市市政园林局扛起责任,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党员干部冲在一线,凝聚起坚强的“红色堡垒”。
“五一”期间,市民游客游园热情高涨,园博苑累计接待游客近31万人次,同比2020年同期增长158.35%。为应对客流高峰,各相关部门在园博苑设立了临时指挥部,现场随处可见“志愿红”,有力确保了园区秩序井然、安全稳定。
近年来,市市政园林局坚持以党建引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提振党员干部精气神,凝聚干事创业的“红色力量”,在一次次大战大考中,总能看到“先锋红”冲在前,引领社会文明风尚,推动行业发展。
今年3月5日,全市首个雷锋主题公园面向社会开放,市市政园林局联合相关单位共同主办“党的光辉照我心,雷锋精神伴我行”主题志愿服务活动,让公园成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窗口。3月12日,市市政园林局主办“深化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共建高颜值美丽厦门”第六届市民绿化节,现场设置党史互动区,志愿者们向市民传播绿化知识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党史宣传。
文明之花的绽放,非一朝一夕之功。市政园林系统干部职工坚守创建为民惠民的初心,久久为功参与文明创建。在山海健康步道开放前后,持续开展“文明宣导”志愿服务;在世界环境日开展“烟头不落地,厦门更美丽”文明行为宣传教育活动;在临夏州开展生态扶贫技术支撑实践活动;在全市广泛开展“节水同行,文明共创”节水宣传活动……一抹抹“先锋红”,始终冲在前,做表率。
活力橙
城市洁净排前列 垃圾分类成时尚
厦门市有上万名环卫工人,他们身穿橙色工作服,遍布在城市各个角落,起早摸黑、风雨无阻为城市梳妆打扮。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地测评中,厦门市市容干净程度排在全国第二,为 “六连冠”打下坚实基础。
为支持和鼓励环卫工人参与市政园林管理和文明创建,市市政园林局将他们发展成为市政养护信息情报员,给予他们适当激励,发挥他们“第三只眼”的作用。
陈远玲是思明区嘉莲街道的一名环卫工人,她在做好片区保洁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巡查,发现雨水箅堵塞、路面石礅破损等情况后,立刻掏出手机拍下照片,通过“智慧市政园林管家”小程序上传到系统,很快就有相关责任部门来认领并处理,有效解决了市政园林管理的细节问题。
垃圾收运,看似小事,实则关系大民生。4月14日8点40分,集美区诚毅南路,一辆黄色外观的其他垃圾运输车,准时停在生活垃圾接驳点上。两名身穿安全背心的环卫工人下车后,把垃圾桶逐一推到收运车后部,倒入压缩槽内,留下一片洁净。
今年以来,在市环卫部门的推动下,厦门市各区环卫企业调整了垃圾收运时间,实行“错峰直运”,避开早晚高峰,不仅可以避免对市民休息的打扰,而且能减轻对交通的影响,赢得了市民的肯定和点赞。
近年来,厦门市坚持把生活垃圾分类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抓手,推动市民文明素养的提升。在住建部组织的历次全国46个重点城市垃圾分类考评中,厦门均排在第一位。
今年,厦门市继续将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再提升和文明创建深入融合,如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推行净菜上市,倡导“光盘行动”等,进一步提升垃圾减量化水平;加快完善可回收物体系建设,全面推行垃圾定时定点投放,进一步规范垃圾分类管理,为文明创建注入新的活力。
厦门市各相关部门还积极响应“爱心厦门”建设,从改善环卫工人的住宿条件、休息条件、提升待遇等方面加大对环卫工人的关心关爱力度。
清新蓝
空前力度治水 安全稳定供气
蓝色,是海的颜色。从高处俯瞰厦门,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筼筜湖、五缘湾、杏林湾等,如同一颗颗蓝宝石,镶嵌在城市中。
守护一湾碧水,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离不开高效的污水处理设施。近年来,厦门市紧紧围绕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目标,按照标本兼治、系统治理的思路,全链条对生活污水治理进行精准施治、综合施策。
2020年,全市147个问题排放口全部完成整改,新增(改)100公里污水收集管网,建成通水5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0万吨/日,创下历史纪录,基本实现晴天污水不直排入海的目标。
厦门市还坚持源头治理,推进雨污分流改造。
思明区官任试点片区排水管网改造工程作为全市的第一批试点项目,在源头实现“雨污分流、各行其道”,引入专业“排水管家”,解决管网淤堵、臭气扰民等长期困扰居民的问题。同时在改造中融入海绵城市元素,建设一批下凹绿地和雨水花园,在改善景观的同时解决雨天积水的问题,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
今年4月,厦门市海域保洁面积扩大至180平方公里,基本实现厦门岛及周边内湾海域保洁全覆盖,进一步呵护了海洋环境。
蓝色,也是火焰的颜色。燃气供应,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安全。
从去年7月1日起,厦门市取消瓶装液化气自提行为,全面实施免费配送服务,同时也把安全文明送到市民家中。
今年4月,厦门市海拔最高的瓶装液化气供应站--厦门华润燃气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瓶装液化气临时供应站正式投用,军营村及邻近村庄村民换气更方便,用气更安全。
厦门市还大力实施“瓶改管”三年行动,今年计划新建改造天然气管道60公里,新增管道用户2万户,越来越多的市民将用上更安全、便利、经济、环保的管道天然气。
怡人绿
“口袋公园”增多 绿地养眼更养脚
夏日时节,生机盎然,环顾四周,尽是怡人的绿。
“这里原来是一片杂乱的绿地,现在改造成公园以后,环境变美了,我们附近的居民经常在这里散散步、聊聊天,甭提多惬意了。”说起BRT东芳山庄站桥下“口袋公园”--云麓园,附近小区居民张阿姨洋溢着幸福笑容。
近年来,厦门市市政园林部门按照“让绿地既养眼,又养脚、养心”的要求,因地制宜推进“口袋公园”建设。
如今,市民家门口的“口袋公园”越来越多,越来越美,一条条绿道又将这些公园“串珠成链”,既拓展了市民绿色休闲空间,又提升了城市品质形象。
厦门市还持续推进立体绿化建设,加强考评力度,推动绿化提升。仙岳高架原本灰色的桥柱变成了养眼的绿色,多个品种、不同颜色的植被交错种植,打造出流动的花草造型。
近年来,每逢春节、五一、“九八”、海峡论坛、国庆中秋、金鸡电影节等重要节假日和活动期间,厦门市园林绿化部门均选取全市主次干道、重要节点和公园等,通过各色草花、花球花柱、绿雕和园林造景等手法,开展氛围布置,有力提升了城市景观,让近者悦、远者来。
今年,结合庆祝建党100周年,市市政园林局将组织举办以“众心向党,‘境’彩增辉”为主题的厦门市首届花境大赛,打造花境样板景观向社会展示,提高厦门市的城市景观绿化建设水平和质量,促进园林绿化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在厦门市的运用,进一步营造高颜值的城市环境。
舒适灰
强化精细建管 提升市政设施保障能力
灰色,是许多市政设施的颜色。厦门市市政部门持续加强市政设施行业精细化管理,规范市政设施建设和养护行为,保障市政设施功能正常安全运转。
近期,一些细心的市民发现,轨道交通3号线沿线的湖滨东路、湖里大道等道路正在悄然蜕变。灰色透水砖铺成的人行道,部分已经建成并开放通行,透水砖不仅更加美观,而且,还能让道路“会呼吸”,雨天时不易积水,走起来更加舒适。
按照“路平、灯亮、水通、城市家具美观简约、市容整洁、市政设施安全保障”要求,市市政园林局先后牵头开展了四轮市政设施提升改造工程,湖滨北路、湖滨南路、莲岳路、禾祥西路、体育路等一批老旧道路实现“内外兼修”,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功能品质。
道路和人一样,时间久了,也会“生病”。厦门市市政养护单位建立了快修快补机制,及时处置每日巡查发现的问题,沥青路面、人行道(不修基层)小面积零星维修当天完成,大面积缺损修复3日内完成,让市政设施更加便民、利民。
市政部门还创新监管方式,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市政设施养护管理检查考核评价工作,覆盖了道路、桥梁、地下通道、排水设施、照明等市政设施,有力提升了设施的精细化养护水平。
针对道路施工频繁、“马路拉链”等问题,市市政园林局多措并举强化管理,编制了《厦门市城市道路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导则(试行初稿)》,建立厦门市城市道路挖掘(占用)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区域内项目施工的全过程监管。
从今年4月开始,市市政园林局牵头开展为期3个月的市政设施和园林绿化行业建设工程管理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检查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工地存在的施工乱象,督促整改到位,使城市道路施工更加规范、城市道路功能充分发挥、城市形象整洁有序。(厦门文明网 厦门市市政园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