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 园林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园林商人 | 企业动态 | 市场动态 | 苗木 | 花卉 | 养护 | 致富经 | 病虫害防治 | 经验交流 | 生物多样性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市场动态 > 岭南建筑=苏州园林+西方元素
P.biz | 商业搜索

岭南建筑=苏州园林+西方元素

信息来源:c-yl.com   时间: 2014-04-23  浏览次数:299

  下周,广州首批历史建筑名录将启动挂牌仪式。根据此前官方公布的数据,首批历史建筑推荐名单涵盖398处建筑物和建筑群。对于有着2200年历史的羊城来说,这个仪式意味深长。自从去年金陵台民国建筑被开发商强拆事件以来,保护区域特色建筑的呼声越发成为羊城公众共识。地处五岭以南的广州,在“造城”过程中,如何在保留自身独有的“岭南”气质的同时,让居住其中的市民生境得以改善?

  本期广州筑迹,我们采访了深耕广州商业住宅数十载的房地产商人莫育年,通过展现他在职业生涯中的尝试,管窥房地产商参与“造城”过程中对岭南建筑的理解。

  “我曾经是一个设计者,也是一个学者,我不能提了建议和想法就不管,我是一个商人,要对产品负责,做出的产品能否卖得出去是关键”,主导越秀“岭南系列”住宅产品的莫育年如此理解自身角色。

  现年59岁的莫育年有双重身份:他既是教授级建筑师,又是越秀地产的副总经理。1985年加入广州老牌房产国企越秀地产,从事城建工作逾40年,莫育年的个人职业生涯与广州城市建设开疆拓土的路径不无暗合。

  而“岭南系列”,则是莫育年职业生涯中的骄傲与自豪。

  谈到岭南建筑思潮,绕不开上世纪初以来涌现的一批本土建筑的翘楚———林克明、夏昌世、莫伯治、佘畯南、何镜堂、莫俊英等。然而,让莫育年萌发建造“岭南系列”商品住宅的想法的,不是这些大师,而是他读硕士时的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学院前院长陈开庆教授。

  十几年前(2000年前后),越秀地产在同德围拿到一块地,因地处偏僻担忧市场问题而开了一个专家研讨会,当时的与会专家陈开庆教授提出“与其一味抄香港新加坡,不如搞有地域文化的岭南建筑”。

  一语惊醒莫育年。于是,运用“冷巷理论”建成的东西朝向住宅从此伫立在同德围。自那时起,岭南花园、岭南雅苑、岭南粤园、岭南湾畔、岭南山畔、岭南雅筑、岭南林语,一系列拥有“移步换景花园、锅耳墙、红砂岩青灰砖、白玉兰芭蕉树”等岭南元素的商品住宅,在越秀的版图上开花结果。

  从白云荔湾到萝岗,如今的“岭南建筑”已不再是莫育年当初做岭南花园时的孤胆尝新,而是有了明确的官方烙印。“萝岗的盘,政府都要求做出岭南特色”。在莫育年看来,地方政府有钱之后必定转向精神方面的挖掘。

  然而,什么是岭南建筑?目前广州在建造岭南建筑住宅的道路上,用“有心无力”来形容不为过。

  一方面是地方政府明令要求开发商对部分区域的开发需“体现岭南特色”,但另一方面,在莫育年看来,“最大的困惑是岭南特色很少有人总结”,设计院里没几个设计师能透彻说得清何为“岭南”。

  对莫育年来说,他打造“岭南系列”的愿景是———“这里不是西班牙,这里不是罗马,这里不是日本,这里就是广州”,这既是小心愿也是大理想,一如他曾对岭南湾畔的念想:穿过锅耳墙造型的小区入口,洁净白色和青灰砖的墙壁,套了一点点红砂岩色彩,当太阳余辉给青灰瓦脊的轮廓抹上一道道金边时,美丽包裹在灵光中,透出祥和庄重。

  诚然,仅靠一个越秀地产或一所华南理工大学来支撑起广州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岭南建筑,显然是不能承受的历史之重,学界如何向建筑工地输送更多功底深厚的本土人才,政府如何平衡开发商的利润和社会责任天平,行之尚浅而任重道远。

  壹

  缘起

  是越秀地产选择了岭南建筑还是岭南建筑选择了越秀地产?

  按照莫育年的感性理解,“这是人和事物之间的缘分”。

  2000年前后,越秀地产在同德围拿到一块地,当年同德围的居住群体是地铁拆迁户和教师,地处偏僻,广州人都不愿意到这个区域买楼,为商讨“如何让同德围地块更有市场价值”,越秀地产专门召开了一场专家研讨会。莫育年回忆当时的讨论场景——— 会上,原华南理工大学设计院院长陈开庆教授提出,改革开放房地产建设“抄”得很厉害,都在抄香港新加坡的形式,后来又骗买家说那是西班牙风格意大利广场,“陈老师说了一个观点,实际上所有先进国家的住宅基本都保持着这个国家原来的风格,西班牙葡萄牙更不用说了,那里的建筑都保持着很强的地方色彩和地域文化,他说我们的房地产能否搞一个岭南,但是我们对这个东西很模糊,又觉得这个东西挺新鲜的,所以公司还是决定试探一下这个岭南风格的住宅,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做岭南系列的住宅”。

  岭南花园便是在当时“模糊又新鲜”的原初认知中开工建设。开工之后,莫育年才发现,岭南建筑不单是风格的问题,还有许多建筑水平、建筑技术的问题。

  提倡荫凉是岭南建筑很重要的一个理论,以前旧村落或者牌楼一排一排东西朝向,中间是冷巷,冷巷前面是南边的大鱼塘,南风一吹经过鱼塘降温再经过冷巷再降温,这一套通风降温原理让岭南的房子东西朝向而保持荫凉。而岭南花园正是用这个“冷巷理论”做了很多东西朝向的房子,而且,还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贰

  试刀

  如果让莫育年为岭南建筑的概念列一个公式,他的答案很可能是———岭南建筑=苏州园林+西方元素,“上下九一带的骑楼就是典型的岭南建筑,但你去西班牙旅行的话会看到骑楼与它们类似”。

  尽管一辈子都在城建领域工作,真正了解岭南建筑却是2000年前后的事。

  如果说岭南花园是“初试牛刀”,岭南湾畔可说是莫育年的呕心之作。在莫育年的公开言论中,岭南花园、岭南湾畔、岭南山畔这三个住宅小区常被提及,从最初的“复古”到“现代”再到“就地取材”,三个小区承载着莫育年不断延展的“岭南”理解。

  位于荔湾区西湾路的岭南湾畔原来是陈济棠主政广东时期建成的旧广州水泥厂,因时代变迁环境污染,2006年越秀地产以17亿元人民币拍得这个地块,地块的规划建设主要包括住宅部分的岭南湾畔和商业部分的财富天地鞋业主题商业城。

  考虑到荔湾区素有岭南文化传统,莫育年将八角亭、镬耳墙、骑楼等传统建筑元素注入岭南湾畔小区,以水体贯穿成“商”、“茶”、“丝”、“变”四大主题庭院,游览庭院可谓移步换景曲径通幽,每幢建筑都以《兰亭序》的词来命名,入门处的楹联、匾额全部精心布局,内部的国画包括鲤鱼跃龙门、牡丹、荷花这些蕴含中国意象动植物。

  但复古的同时必须要与现代结合,正如莫育年的一名下属所言,“住宅产品毕竟要面向大众营销,不可能局限在很纯粹的一小撮受众上”。

  在今年开卖的岭南山畔身上,这种“古典与现代结合”的理念体现得更加明显。

  小区的庭院顺着山的层次自低向高延展,庭院面积不大却曲径通幽,移步便能换景,水池形状对称整齐显得现代,满园都是凤凰木、鸡蛋花、桂花,远处1万平方米的尖峰山上栽满簕杜鹃、竹子和桉树。

  莫育年说,岭南园林与苏州园林的相似之处是移步换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同的地方则是,苏州园林的假山园林弯曲复杂,岭南园林则注入更多西方元素,比如水池呈长方形或正方形而非不规则状,显得更加简化现代。

  “现代”化的重要目的是为了迎合市场,“建筑、设计、装饰一定要跟现代结合,否则年轻人就会认为很老土”。

  对于像云山诗意这样的小区,将徽派建筑落地广州,莫育年认为,“徽派属于江南以南,对广州而言,可以说父亲是一样的,造型风格也源于江南文化,不会格格不入”。

  叁

  困境

  既是建筑师又是房地产商人的莫育年,如何平衡“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关系?

  莫育年道出建造岭南湾畔时的个中艰辛———

  “别人可能以为我推广岭南住宅比较容易,因为我有权决定建筑什么样的房子,其实不是的。作为我这个角色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不是一个设计者,也不是一个学者。我不能提了建议和想法就不管,因为我是一个商人,肯定要对产品负责,做出的产品能否卖得出去是关键。如果按照自己的喜好做了一个东西,是自己喜欢的风格,但是群众不喜欢,那就不行了。另外,我们要推广什么风格的楼盘,也需要董事会通过,要说服董事会也不是很容易的。比如说下午将请大家参观的岭南湾畔,该项目是31层的住宅,当初董事会提出这个问题:‘30层的住宅打造成岭南风格行不行?这是非常困难的’”。

  被夹在“艺术”和“市场”之间,不得不面对的困惑莫过于产品的天平到底是倾向大众青睐还是小众趣味。

  除了平衡艺术与商业的关系,另一个更大的困境在于———“有心无力”。

  政府方面大力倡导“积极拓展城建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城建精品”,就莫育年所知,萝岗和番禺的项目都被要求赋予“岭南特色”,但,什么是“岭南”呢?

  “你到设计学院去问学生什么叫‘岭南’,说不出来,没有(多少人)深入去研究,但是社会越来越喜欢这个东西,政府越来越推广这个事情”,在莫育年看来,目前岭南建筑最大的困惑是没人懂的问题,“不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岭南文化的传统文化根源不太清楚,二是岭南建筑生存下来要改革,必须要融合到现代,存在岭南风格跟现代文化发展结合的问题,“第一个问题不行第二个就更不行了,不了解怎么发展?”

  追逐“岭南”与不懂“岭南”,浅层认知与深化融合,这些悖论的背后是本土城建教育和实践的缺失,“香港吹什么风广州就下什么雨”的建筑抄袭年代如何告别历史,广州如何重新定位自身,拥有“自己的建筑文化”,值得深思。

  肆

  开拓

  回顾莫育年的职业生涯,1971年高中毕业,1985年从广州市饮食服务公司转而加入刚成立不久的广州市城市建设总公司(越秀地产前身),“当时盖房子给居民住是一种很阳光的行业”,从体制固化的传统国企来到业务氛围浓厚的朝阳行业,一个青年的热血和一个吹起房地产号角的时代共同奔跑,让莫育年觉得人生“很有奔头”。

  骄傲感和事业心是从建造天河第一个商业楼盘———模仿新加坡玻璃马赛克外墙的广州体育村开始的。

  回想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广州城建,“尽管当时历史条件比较落后,没有电梯,但整体的规划和房价都由政府严格控制,成片改造,人们能够住到当时改良得比较好又比较便宜的房子”,在莫育年看来,比起现在房地产商百家争鸣的局面,他更怀念过去,“我觉得那个时候是房地产的光辉时代”。

  上世纪90年代之后,私企开发商开始与国企开发商同台竞争,从最开始只需解决农民回迁问题,到后来私企开发商两极分化,旧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单栋或两三栋高层住宅,这些“城市游击队”般的开发商让旧城肌理变得杂乱无章,而2000年之后广州住宅郊区化却缺乏系统规划配套,又成为新的社会治理难题。

  时至今日,中国千军万马搞房地产已成潮流。

  莫育年说,房地产在中国的特别之处在于———房产价值与地区的富裕程度无关、与自然环境好坏无关、与档次无关,而与人气有关。


  按照工作计划,今年莫育年将和他的同事在越秀地产的住宅序列中专门打造一条“岭南产品线”,这意味着,未来的“岭南系列”出牌将更有章法也更成体系,从营销的出发点考虑,这是为了避免同质竞争之故。

  59岁即将退休之际,莫育年倾力打造富含地域文化特色的“岭南系列”,他将此理解为“事业的缘分”。

  似乎一切又回到原点,犹如广州的城市建设,从轰轰烈烈地“抄香港、抄新加坡、抄西方”到低调地“找回自我”,在莫育年看来,中国有地域特点的本土建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可能大幅度保留,但保留一部分却是很有必要的,他对自身的期许是“做20%的岭南建筑,做80%的纯市场住宅”。

  不靠销售商的三寸不烂之舌“说”进去,而是让岭南味“渗”进寻常百姓的感受中,从建筑到文化到饮食乃至绘画粤曲,所谓“岭南”,其实是一种生于斯长于斯的生活方式。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园林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