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时节,全省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正全面推进。各地抓住有利时机,瞄准“增加绿量、提升品质”目标,掀起园林绿化建设热潮。在此过程中,要吸取一些地方的经验教训,谨防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思想作祟,切忌贪“大”、贪“贵”、求“洋”。
皖北地区普遍缺水,但记者在某县城调研时曾看到,城区主干道上引种了棕榈等热带树种。一经问询,棕榈树已种植多年,长不大的“小老树”成了“四不像”,平日浇灌、护理费用也比常见树高出很多。一些城市在广场建设中,盲目移植“大树”,引进名贵树种,似乎树种越“高贵”,广场的“档次”越高,那些“土头土脑”的本土树种却备受冷遇。前几年,我省某镇一苗木基地从越南原始森林引进了98株百年紫薇树,每棵树花费达40万元,因水土不服,树木干枯开裂死亡,教训值得深思。
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的核心是大幅增加绿量,贪“大”求“洋”无疑南辕北辙。绿化主要应考虑发挥最佳生态功能,所以应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尽可能地以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为主,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和谐生态关系,才能达到理想的绿化、美化、净化效果。部分地区甚至小城镇、乡村绿化上,草坪热“温度”不减。宽大的草坪固然好看,但其绿量却严重不足,没有形成合理的绿化模式及立体空间的绿色网络。因此,树种选择要坚持 “适地适树”,使用乡土树种和大苗,坚决纠正盲目移栽古树、大树、“高档”名贵外来树种,以及建设大草坪等错误理念。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专家编制的《城镇园林绿化导则》,是各地推进园林绿化提升行动的指南。针对皖北、江淮、皖南等不同区域,《导则》分别提供了适宜当地气候环境的树种,明确了忌用树种,列举了园林绿化中常见的错误做法和问题,并按照生态自然的理念提出了解决方法。回归自然,立足乡土,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才能用少量的投资,达到绿化和供人们乘凉、休闲的效果。